No.1
闻晓光博士是中国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闻博士拥有12项缓控释技术及产品发明专利,包括一个平台技术发明专利分别在日本、美国、欧洲授权。闻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于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回国前曾在GSK和Pfizer等顶尖跨国制药公司从事缓控释制剂新药开发多年,曾参与多个原创制剂新药的开发。回国后曾担任药明康德制剂部执行总监,国家科技部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扬子江药业承载)。
No.2
公司简介:
越洋医药成立于2011年12月,主营业务是应用自主创新的专有缓控释平台技术以及通用的缓控释技术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二类新药(改良型新药)以及针对美国市场的NDA(505(b)(2)申报路径)。越洋医药同时开发针对中美市场的缓控释仿制药。越洋医药以人才为灵魂,技术为核心,客户为优先,疗效为目标,开发针对还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副作用更小,疗效更久,顺应性更好的改良型新药。公司愿景是成为以特色平台技术为核心、以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为驱动力的国际化改良型新药研发公司,在固体口服缓控释这一细分领域深耕细作。
No.3
温度问答:
我在北大医学部求学时,王序教授在课堂上说到:“中国药品出口主要以原料药为主。原料药污染大、附加值低,我们要想办法把原料变成制剂,再出口。中国医药行业才会发展得更好。”正是这一席话,我立志投身药物制剂研发。在GSK工作期间,有些药物快过期了,延长药品寿命的办法就是把普通制剂做成缓控释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小型特色平台技术公司与我们竞争,我们在这期间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但最后还是输给了其中一家特色平台技术公司,GSK直接购买了这家公司的产品。这对我的打击非常大,但同时也给了我新的启发,我自从接触缓控释技术开始就对这个技术很感兴趣,也希望在这细分领域上深耕细作,既然有这个情怀,格局和梦想,何不自己也去做一个这样的特色平台技术公司呢?
当年越洋出去读书,然后越洋回来创业,再将产品越洋出去。“越洋医药”就是这么来的。我觉得制剂创新是广阔天地,也可以大有作为,希望公司能早日实现NDA,让全球人民认可。其实很多人对我们有误解,认为越洋医药就是做缓控释的,不是做新药的。每个人对新药的定义不一,而我认为人们用的药一定是个产品,谁也不能抓一把化合物吃吧。药的新旧不是化合物的新旧,而是产品的新旧。一个药从口服变成透皮的,它就变成了新药产品。所以“新药”严格来讲应称为“新药产品”。而缓控释只是一个技术,你可以用缓控释技术做仿制药,也可以用这个技术做新药。我们就是用原创的缓控释技术做新药的。
Q3:为什么如此认可缓控释新药/改良型新药/505(b)(2)?缓控释技术可提高药物有效性,风险性低,投入少。开发成本低,周期相对短,如果资金实力强的话,4、5年就可以做成。成功率更高。
在我看来,创新可以有两种路径,0-1是一种创新,1-n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我们是在新化合物0-1的基础上完成1-n的完美转型,站在巨人肩膀上再次创新,更新迭代,也同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适合中国的创新路径。
“胜不骄,败不馁”是体校教练给我留下的话。虽然后来我没有成为乒乓球运动员,成为了科学家、创业者,但体育精神我一直铭记在心。当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乒乓球比赛,就凭着“甭管谁来,赢了再说”的心态赢下了比赛,打赢了才知道对手是北体的。
比赛总是会有人冲出来拿第一,为什么不是你?培养冠军心态很重要。但比赛总是要有输有赢,不是只有第一才能称得上成功,只要不愧对团队,不愧对自己,尽力去拼,那就是成功。
我们公司每年都会举办高尔夫年赛。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高尔夫还是个新鲜事儿,很多员工的第一杆都是从我们公司挥出的。在比赛中,大家都没有什么技术,都是从零开始,然后一步步超越。今年年赛我们还带着公司员工们绕场一圈,面对着碧水环山,大家都心旷神怡。“Work life balance”,既要热爱工作,也要热爱生活。
还有就是在春节前后我们会去员工家送福利。目的很简单,便于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大家打成一片。我会将高管们按区域划分,代表公司走访员工家庭,对员工家属的支持表示感谢,赶得巧的时候还能顺道在员工家蹭个饭,哈哈。
Q6:听说每年的董事长致辞都异常精彩,您能分享几个金句吗?只为成功找出路,不为失败找借口。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即胜。
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在机会面前敢于归零的勇气。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场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回报
高人点拨 在您的创业道路上,是否有一位高人,他的一席话曾经点拨过您?
最开始创业时,是我拿自己的资金在支撑公司运营。
九洲药业是第一个投资我们的企业,花莉蓉董事长当时跟我说:“我们投了你没有任何任务,我希望你做的就是你最想做的,
你自己将全家的资金都投进去了,你一定会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