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药新声

News

“喜摘”三叶草生物后,康禧投资如何继续深耕中美医药市场

 康禧投资完成对三叶草生物投资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

 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创业公司提供早期开发的资金支持和全球化开发视野与经验

 主动孵化前沿技术产品或积极寻找创新孵化平台合作投资,并深度参与投后管理


“喜摘”三叶草生物后,康禧投资如何继续深耕中美医药市场


研发客独家获悉,康禧全球投资基金(Delos Capital,下简称“康禧投资”)已于春节前夕顺利完成最新一期美元基金的募集,首次关账规模为3亿美元,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早期投资。至此,康禧投资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超6亿美元。 


作为一家横跨中美两地的VC,康禧投资逐渐为人所熟知源于去年三叶草生物制药(下简称“三叶草”)在港交所的成功上市。


三叶草是一家专注于三聚体蛋白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公司,于2021年9月底公布了其自主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Ⅱ/Ⅲ期数据,临床数据非常优秀且产品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和储存运输优势。该产品已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签订了超过4亿剂的预购协议,预计今年将取得上市许可并展开商业化。


外界不少分析认为B轮融资是三叶草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轮融资发生于疫情前的2019年末,规模超3亿人民币。康禧投资联合领投了三叶草的B轮投资,并在C轮持续加码。该笔交易从B轮融资到完成上市,只花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并预计为康禧投资带来丰厚的回报。回头看,B轮融资为三叶草能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协调资源重点投入到疫苗研发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该公司过去18个月的爆发式增长乃至顺利上市奠定了基础。


“喜摘”三叶草生物后,康禧投资如何继续深耕中美医药市场


那么,康禧投资是一家什么样的VC机构,如何完成对三叶草的投资决策,新一期基金将如何投资布局?围绕着这些问题,研发客专访了康禧投资。


专业团队洞察标的潜力


康禧投资2019年在中国寻找投资标的时,三叶草就是重点洽谈的项目之一。康禧投资的合伙人肖汀对于初次见面的场景,至今仍印象深刻。


肖汀说,当时坐在自己对面的两个人眉眼相仿且配合默契,他们非常专业地展示了扎实的科学功底和对于临床开发以及商业市场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梁朋是公司的创始人,而儿子梁果则被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邀请回国担任公司的首席战略官。


在康禧投资之前,梁朋已经接触了几十家风险投资机构。当时三叶草业务主要聚焦在基于三聚体技术平台的抗体研发以及疫苗管线的早期发现。他迫切需要推动公司的产品线拓展和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但大多数投资机构还在犹豫,毕竟三叶草潜心钻研的技术在当时看来还略显超前,也不是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


肖汀在第一次见面后敏锐地洞察到了技术平台的应用前景,非常兴奋地向团队提出了加速决策的要求。接下来几周的尽职调查也让康禧投资对三叶草的潜在价值豁然开朗,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确定了领投意向。


在此过程中,康禧投资的科学团队成员、美国哈佛医学院退休教授陈良博对梁朋的科研实力提供了背书,提到其是关键技术Differential Display的发明者;同时投资团队通过在尽调时的全面评估,敏锐地发现将三叶草重组蛋白技术平台、研发团队及大规模生物制品生产能力三者组合,可能实现高速、高质、大规模的大分子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与商业化。

“喜摘”三叶草生物后,康禧投资如何继续深耕中美医药市场

合伙人肖


“面对三叶草的新技术平台和早期产品线,康禧团队完全没有拿捏不准的感觉。”肖汀说,“全球至今获批上市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寥寥无几,康禧是少数几个机构能洞察出如果把几个要素组合在一起用于疫苗生产,不论是常规使用还是应对大规模流行性疾病,都有巨大的社会和商业效益。”


后来国际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对三叶草“S-三聚体”新冠疫苗候选物给予总额高达3.28亿美元的资助,也正是看中了这些要素组合。


而康禧投资对三叶草的投资也成为梁朋与陈良博的“佳缘”再续,他们在美国时就既是同行又是好友。梁朋2010年回国创业亦受到陈良博的鼓励,陈良博没想到双方还能在融资中再有交集。


科学决策提高投资胜算


三叶草的案例是康禧投资决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专注于生物医药早期投资和项目孵化,坚持以科学为投资决策基础,用数据判断企业硬实力,并为企业家和科学家的战略和研发工作赋能,不盲目追逐热点,也不追求短期获利。


创始人陈林正先生在成立康禧投资之前,就对生物医药行业有过深入了解。他曾是欧洲私募基金巨头Permira亚洲区主席。Permira彼时也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生物医药投资的队伍,在这之前陈林正还曾领导高盛综合工业部投资过多家互联网公司。由于亲眼见证过互联网行业的腾飞时刻,陈林正结合经验判断,生物医药会是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大爆发领域,所以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投资机构,专注生物医药投资。

“喜摘”三叶草生物后,康禧投资如何继续深耕中美医药市场

创始人陈林正


康禧的另一位共同创始人尹衍梁先生,亦是诸多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的奠基投资人,他投资和扶持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浩鼎生技、泰福生技、中裕新药、醣基生医等。其本人自1994 年起担任润泰集团总裁,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董事长。


尹衍梁为康禧投资的成立注入了一股与众不同的力量。他利用自己过往在医药领域的广泛人脉,支持康禧组建了一支由业界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队。得益于此,康禧的投资更加有“胜算”。在过去6年里,其完成投资的24家公司中,已有3家被大型医药公司收购,3家分别在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实现上市,其中还有两家公司进入独角兽行列(估值超10亿美元)。此外,在基金投资的全部项目中,超过70%以更高估值完成下一轮融资。


战术组合拳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


此外,康禧还善于应用多样化的投资战术组合拳,拓展投资选择面,扩大价值回报。其一方面为单个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尝试主动孵化前沿技术产品,或积极寻找创新孵化平台合作投资,并深度参与投后管理推动被投企业价值创造。 


康禧自主孵化的典型是Curamir——一家位于波士顿的专注于研发miRNA用于癌症治疗的平台公司。该公司由康禧从零开始孵化,目前首个在研产品已开展临床Ⅰ期研究。 


这一技术最初帮康禧牵线的人是DNA结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其主动与康禧科学团队联系,想推动新技术向临床阶段转化。康禧十分重视Curamir项目,由陈林正亲自任临时首席执行官(Interim CEO),陈良博担任首席科学官(CSO),并由康禧波士顿实验室的研发团队负责开展产品相关研究。


“我们完成了Curamir miRNA产品的全部临床前研究及样品生产工作,临床研究申请(IND)需要的文件也是由内部同事负责撰写整理,同时还与FDA召开了IND前的沟通交流会议。”陈林正说,“公司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仅花费500万美元,就成功将这一产品推进到临床研究阶段,这是一件很让康禧感到骄傲的事情。”


而与孵化平台合作投资,最成功的案例产生于康禧与专业器械孵化平台Incept之间。陈林正认为投资单一产品器械缺乏系统性,无法在某一适应症中形成规模及品牌优势。恰巧这一理念与医疗器械孵化平台公司Incept创始人不谋而合,后者已在医疗器械投资领域深耕22年。


双方共同参与了多家企业的投资,最初是2015年共同投资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公司Apama。康禧在将Apama出售给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的谈判中,凭借丰富的资本市场和公司战略管理经验,帮Apama抓住了最佳出售时机并争取到了较为有利的合同条款,最终康禧与Incept以两年内超过3倍的回报退出。


此后双方合作得更加频繁,至今二者共同投资成立的器械研发公司已经有6家,并产生了一家独角兽公司Imperative Care(下简称“ICI”)。


作为神经血管介入器械研发平台,ICI对脑卒中治疗器械做了全面布局,进展最快的脑卒中通道导管已获FDA上市批准。近期该公司以超过10亿美元的投后估值完成了2.6亿美元的上市前融资,创下美国医疗器械企业融资的新纪录,预计明年会登陆纳斯达克。


在三期基金投资中,康禧计划与Incept打算进一步深入合作。双方计划共同成立Incept Taiwan公司,将其作为大中华区创新器械平台,拓展亚洲医疗器械市场。同时还准备联合Incept与一位德国医生成立新公司ReNiva,借此收购二尖瓣介入式疗法公司Mitral Valve,并继续整合心血管领域的产品。


给予被投公司充分的投后支持也是康禧投资实现投资价值的有力手段。肖汀说:“康禧对企业的投后管理是全方位的,且通常采取积极主动策略,每位Delos团队成员都会与被投企业深入互动,了解其在研发和商业方面的需求,从战略视角提供定制化的支持。对于一些发展处于非常早期的公司,我们还会为其提供管理经验,甚至担任CEO。”


他举了自己参与的一个例子。去年他曾花大半年的时间,以一个非正式“Head of BD”的身份,亲自为一家研发抗生素的被投企业Allecra Therapeutics寻找合作机会。


“我先后与20多家药企进行了商谈,最终帮助Allecra与国内抗生素领军企业扬子江药业达成超过5亿人民币的开发合作。我认为这样的投后支持,在业内并不多见。”肖汀说。


类似的康禧还推动了ICI与禾木中国的合作,禾木中国是康禧投资的另一家公司。在康禧的协助下,ICI将多个医疗器械的中国权益授权给禾木。这一举动拓展了ICI研发产品的价值,也推进了禾木中国的快速发展,禾木获得的颅内血栓抽吸导管系统也已在中国获批上市。


三期基金策略:抓住中国和前沿机会


目前,康禧投资准备继续扩张自己的投资版图,继续提升中国投资比例,达到国内外公司各占一半。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环境的深刻变革,包括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升级,大量生物医药公司崛起,让康禧投资不断加码在中国公司的投资,二期基金投出的15家公司已有6家是中国公司,其中三叶草生物、诚益生物、凡恩世生物等公司发展受到业界认可。


康禧准备未来3年在中国市场再投资10~15家左右的生物医药公司,会重点关注技术平台型公司,考量其在研发、临床、生产、销售的某一方面是否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也会考虑该技术平台的拓展性,如类似三叶草这样的投资项目。


同时康禧正在筹划将美国的孵化模式移植到中国,培育出中国的Curamir。肖汀提到在三期基金洽谈的项目中已经出现很好的合作势头,如果洽谈成功,将会是一个典型的高校孵化+资本产业支持的项目模式,该项目的科学创始人在相关领域有着多年的基础研究积累,研究的靶点和适应症也都具有很高的创新性。


对比于其他投资基金,康禧具有投资团队和项目经验横跨中美两地的优势。陈林正判断“快速跟进”模式在短中期内依然会是国内生物技术公司的主流模式,因此康禧可以利用国内外研发的时间差和信息差,先人一步识别国内市场趋势,提前完成关键赛道布局。


新的基金将由陈林正(管理合伙人)和肖汀(合伙人)担任主要管理者,李丹任中国业务投资总监。对于康禧将要在中国持续扩大版图的计划,两位中国投资团队负责人肖汀和李丹雄心勃勃,他们已经开始与意向企业展开商谈。肖汀曾在中金公司和高盛高华的投资银行部工作过7年,李丹此前则在两家跨国药企罗氏和赛诺菲负责战略和商务拓展工作,这样的背景让他们既懂生物医药又懂中国。


与此同时,康禧团队也计划在年内进一步吸纳高质量的LP(有限合伙人),为第三期基金提供更为充足的“弹药”和战略支持。康禧认为,当中国生物医药发展将进入迈向源头创新的关键阶段,其具备的深刻科学洞察力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对早期项目积累的丰富投资经验也会得以凸显,康禧已经做好了在中国全面施展身手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