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药新声

News

企讯 | 捷思英达:双轮驱动模式搭建抗癌新药管线,国际首创新药即将进入1b/2a临床试验

中国·上海 | 2020年2月

新年伊始,捷思英达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简称:捷思英达)迎来了第一个好消息:公司自主研发的细胞外蛋白调节激酶1/2(ERK1/2)口服小分子抑制剂JSI-1187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临床试验许可(IND)。捷思英达创始人张劲涛博士表示:“2019年是捷思英达的一个丰收年,我们分别向中国药监局(NMPA)和美国药监局FDA递交了新药临床批件申请,同时成功引进了一个原创抗癌新药临床产品。”



企讯 | 捷思英达:双轮驱动模式搭建抗癌新药管线,国际首创新药即将进入1b/2a临床试验

捷思英达创始人 

张劲涛博士


捷思英达的创始人张劲涛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之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Ben May癌症研究所工作。张劲涛博士是2002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在创业之前,曾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ediChem Research和DeCode Genetics的部门总监、科创板上市企业上海美迪西的联合创始人和CEO。从上海美迪西离职后,他便开始了二次创业,创办了新药研发企业--捷思英达。


张劲涛博士在受访中表示:从创办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企业(CRO)到创办新药研发企业,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转型,业界里有好几个从CRO转型到新药研发的成功例子,例如:2019年被辉瑞制药以116亿美金收购的Array BioPharm,早年在美国从事CRO业务;百济神州的创始人之前也是CRO创业者出身。当然,CRO业务和创新药研发是两个不同的商业模式——CRO业务特点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客户越多越好,员工越多越好;而创新药研发则需要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新药开发管理团队,能够力求快速高效地建立自己的产品管线。


硬核研发管理团队:人均25年研药资历,研发管理及国际商务经验丰富

毋庸置疑,捷思英达作为一家开发小分子抗肿瘤新药的研发企业,决定公司研发管线高度的关键性因素是药物研发团队的研发管理能力。而捷思英达的研发高管团队正是一支既有成功创业经验及跨国大公司新药研发和管理经验,又有丰富的立项选题和研发方向把控能力,更有出色的国际商务拓展能力的硬核团队。

 

公司常务研发副总裁利群博士有着29年小分子原创新药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在美国和中国领导和参与了10个临床候选药物的研发,其中一个新药产品在美国进行临床三期,新药产品涉及靶向肿瘤、肿瘤免疫、代谢疾病等多个领域。利群副总裁为北京大学博士,后赴美国麻省波士顿学院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曾先后担任美国雅培实验室医药产品部资深主管,上海白鹭医药、睿智开拓者化学首席科学官(CSO)等职位。

 

公司副总裁王绍晖博士有着24年的生物学研究和新药开发经验,曾领导和参与了肿瘤、神经免疫及再生医学的新药研发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参与研发的IDH1/2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上市。王绍晖副总裁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先后在美国Rochester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Notre Dame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GSK(中国)研发中心副总监、睿智化学生物部执行总监、美国Anadys Pharmaceuticals资深科学家。

 

负责美国临床开发的首席医学官(CMO)梅尔斯博士是血液学家和肿瘤学家(board certified hematologist and oncologist),有38年临床开发经验,共领导和参与过250多个临床试验,其中六个产品获得美国药监局批准上市。梅尔斯博士曾在多个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和药企临床开发部门担任副总裁等高级职位。

 

负责美国临床开发的首席开发官(Chief Development Officer)帕拉蒂索博士有32年的临床开发经验,至今为止成功完成十几个临床批件的申请,参与和管理的临床开发项目中有11个产品获得美国药监局批准上市。帕拉蒂索博士曾在美国多个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和药企临床开发部门担任中高级职位。


双轮驱动商业模式:以自主研发为主,同时引进国际新药临床产品

捷思英达坚持走以原创抗癌新药的研发为主的道路。张劲涛博士在受访中表示,在新药研发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持续的创新开拓能力是公司的活力所在。因此,捷思英达选择了“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即以自主研发为主,保持公司创新药研发的可持续性;同时引进国外新药临床产品,丰富公司产品管线,加速业务发展。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公司成功地将自主创新ERK1/2激酶抑制剂产品JSI-1187推进到临床阶段。目前国际上ERK1/2新药开发的领跑者仍然处于临床1b/2a阶段,涉及的适应症包括RAS或者RAF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肠癌等恶性实体肿瘤,捷思英达的JSI-1187在某些适应症的开发上很有机会跑到国际领先地位。除此之外,捷思英达还有两个创新药项目即将提名候选药物,公司在开发新药的质量、速度和数量方面充分展示了研发团队丰富的专业经验,强大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


在开展自主研发业务的同时,公司也注意到,最近几年随着基因测序的普及和肿瘤新靶点的不断发现,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大量的资源开展肿瘤转化医学研究,探索新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业界能够在新的视野下,更精准的挑选病人入组临床试验,给新药研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因此,捷思英达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要成为最早捕捉到这类新药研发机会和商业机会的公司之一。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公司的商务团队和研发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的引进了国际首创(first-in-class)的临床产品-选择性细胞周期相关激酶抑制剂JSI-1534(海外研发代码VIC-1911)。 


在过去的十年里,多数大药企都有此靶点抑制剂的开发,先后有20多个产品进入临床试验,但绝大多数临床试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近年的研究表明,上述临床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产品选择性不够好,从而产生骨髓抑制的毒副作用。目前国际上具有高度选择性,没有明显骨髓抑制毒副作用的抑制剂临床产品仅有两个:其中一个临床一期产品在2018年被某跨国药企花费五亿多美元收购,主要用于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新药开发;而另外一个临床一期产品就是捷思英达引进的JSI-1534。 


JSI-1534在美国已经完成了临床1a期试验,临床上证明没有明显的骨髓抑制副作用,研发进展在国际上处于“独二无三”的有利地位。更令人惊喜的是,最近一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的研究报道显示,JSI-1534在骨髓纤维化,改善奥希替尼耐受和KRAS G12C抑制剂耐受等方面,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癌蛋白KRAS的突变发生于大约25%的癌症病例中,且与极差的疾病预后有关。针对KRAS靶点的新药开发一直是国际新药研发的难点。2019年因美国安进等公司公布了令人振奋的1期临床数据,业界对KRAS抑制剂重新燃起了希望,2020年1月,默沙东宣布达成25亿美元的KRAS抑制剂战略合作,进一步表明制药公司对KRAS这一靶点成药的期待。捷思英达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单药或者药物联用的多种策略,全方位开展针对KRAS突变恶性实体瘤的新药研发。捷思英达采用自主研发和产品引进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公司研发管线很快体现出1+1 > 2的协同优势。


张劲涛博士表示,2020年将是捷思英达快速发展的一年,JSI-1534将在美国开展针对多个适应症的1b/2a临床试验,JSI-1187将在美国开展临床1期试验。同时JSI-1534和JSI-1187也在中国启动临床试验申请。


幸运的是,捷思英达在肺癌、黑色素瘤和骨髓纤维化等领域都邀请到美国顶尖的临床专家主持和指导临床试验,大多数专家是相关药物作用机制的原创发现者。这使得公司的研发团队有机会在新药研发的国际前沿领域向有关专家学习,和他们交流与分享,确保临床试验高品质,顺利地进行。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业界对捷思英达新药开发理念和新药项目的认可和支持。


在资金方面,公司有幸得到了博远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在采访的最后张劲涛博士表达了自己的愿景:新药研究是一段和时间赛跑的旅程,期待新的一年里,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捷思英达结伴同行,高质量、高效率地把新药研发项目继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