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新耀俱乐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BioPlus,举办了一场创始人对话生物医药投资人的闭门讨论。分享嘉宾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的投资人,话题围绕生物医药投融资展开,各方分享了美元、人民币、产业、政府引导基金等投资逻辑、特点、策略及相关成果与发展思考。
讨论内容对行业颇有启发,故节选整理成文如下。
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
包杨欢:普百思生物创始人/CEO(主持)
柳 丹:Pivotal bioVenture管理合伙人
李军红:龙磐投资合伙人
王云海:险峰淇云管理合伙人
林冠宇:复健资本执行总经理
贾 浩:淡马锡中国区投资副总监
Q1
2024年所在基金还在投资么?
出手了哪些项目?投资策略如何?
柳丹
2024年5月前,我在前单位(鼎晖)时,会选择继续加仓已投的优秀创新药项目,因为手中有资金时,更关注已有资产是明智之举。
加入PivotalbioVenture后,作为美元基金,主要关注面向有海外市场机会的医药企业。2024年至今,我在创新药领域大约参与了五六次项目投资,包括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泽纳仕生物(专注于免疫学和炎症领域),以及普罗思特(原药明康德DDSU团队创立)Seed轮融资,这是一家小分子biotech公司。此外,近期还将完成一个处于NDA阶段的创新药项目投资和一个重磅NewCo。
李军红
龙磐投资自2010年成立以来,管理着五只人民币基金及一只美元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00多亿。投资专注在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阶段主要集中在早中期项目,从天使轮到Pre-A轮等,成熟期及之后的项目相对较少。每年投资十多个项目。
由于合伙人具有产业界背景,选标过程中注重临床需求导向,追求成药性,注重创新性和差异化,对技术门槛要求较高。投资聚焦在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过去一年投了十几个,适应症领域广泛,包括肿瘤、自免、代谢、CNS领域,以及罕见病领域等,技术方向包括protac、递送平台、Treg诱导、免疫细胞engager、新靶点等。
王云海
险峰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较早的天使投资机构之一。我们管理多币种基金,包括美元和人民币,管理资产规模接近100亿元人民币。险峰旗下有两个基金:险峰长青和险峰淇云,分别负责科技和医疗健康两个板块。其中,险峰淇云主要投资早期医疗项目。过去五六年,投资的Biotech布局占总体的60%~70%。布局了ADC、双抗、小核酸、蛋白降解等重要赛道,这些赛道如今都较为热门。
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将技术、临床需求和疾病领域竞争程度相结合。过去一年,除了对老项目进行后续轮投资,还投资了一些新项目。我们过往的投资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已验证但具有差异化技术平台的项目,如在小核酸药物肝外递送技术领域;二是专注特色且不太拥挤的疾病领域,这些领域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已得到临床验证的驱动因素。
林冠宇
复健资本是2019年成立的一支年轻的人民币基金,是复星医药旗下的股权投资平台。2024年我们通过遴选中标了深圳市“20+8”50亿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这是一个具有政府性质的产业基金。在创新药领域,目前过会了5个项目,其中三个已完成交割,包括海量生物(环肽平台)、普灵生物(模块化ADC)以及生葆生物(溶瘤细菌项目)。
投资策略方面,作为基金运行的首年,我们一方面尽可能布局一些早中期项目,另一方面把目光投向一些具有潜在出海潜力的技术平台,这部分企业可通过技术合作、产品合作等方式取得现金流入,减少对融资的依赖。
贾浩
淡马锡医疗行业投资风格类似PE机构,过去十年在中国投资了较多Biotech公司。2024年主要做的事包括:投资组合管理,有若干项目成功以并购方式退出;在苏州建立中新生命科学产业园(Biosparc),将多年建立的生态落地到物理空间;在NewCo模式上也进行了思考和初步行动。
Q2
美元vs.人民币,产业vs.政府引导,
不同类型基金的特点如何?
柳丹
美元基金具有诸多有利条件。被投企业退出渠道主要在国外,如纳斯达克上市或被MNC并购。这得益于美元基金与MNC的良好关系和对海外资本市场的深入了解。在中国A股退出渠道不畅通、港股存在疑虑的情况下,美元基金的海外退出优势更加突出。
林冠宇
复健资本管理的50亿基金是以招商为目的之一的政府基金,在过去的半年多里,团队花费大量时间梳理、磨合和思考如何做好生物医药领域的政府招商和反投。大家都知道创新药企业的发展需要持续融资和长期投入,政府基金如何能够帮忙企业真正扎根于当地、成为当地产业当中坚实的一环,而不是像无根浮萍一样去追逐各地的基金,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正如包杨欢总提到的那样,复健资本也在积极尝试借助复星医药的成熟产业平台,发掘深圳及复星医药的优势,建立一个相对稳健的内外部生态,帮助企业落地。例如,基于NewCo的资产投资模式,依托复星医药在深圳本地组建管理团队,管理来自于不同BioTech的资产,这可能是政府招商背景下的可行途径之一。
Q3
目前什么类型的公司比较受资本青睐?
柳丹
目前受资本青睐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是早期项目,融资相对容易,因为许多投资人愿意在估值合理的情况下投早,即使研发有风险,但合理估值能对冲风险。
二是晚期项目,如临床三期接近NDA的项目,这类项目常吸引政府基金,因为政府基金有税收和重资产落地的诉求,给出的投资条件对企业吸引力大。相比之下,成长期企业融资较难,只有少数能在临床I期、II期被MNC或海外NewCo看中,而中国biotech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通过通过并购或NewCo模式退出的机会有限,无法满足大量企业的融资需求。
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医疗健康投资领域,治疗领域尤其是创新药领域经过近十年发展,已沉淀出许多成果。国内外企业或投资人纷纷通过合作或并购获取biotech成果,这证明中国创新药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获得国际认可。
Q4
投资人对成长期新药创始人的建议
柳丹
对于成长期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议创始人改变传统融资思路。例如,对于估值1亿的项目,不要只考虑稀释而只融资2千万或3千万,而可以参考国外接受大比例6千万、7千万的投资,以便安心推进项目进度实现里程碑。虽然会稀释更多股权,但不用担心后续资金问题,且若里程碑实现,可通过ESOP增发回调估值,对冲成长期融资风险。
李军红
建议创始人积极主动寻找资源推进项目,尽快做出临床数据,达到临床里程碑或者价值反应点,不要太在意估值,要有狼性,以推动项目发展。
王云海
当前资本缺乏,是创新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建议企业首先优化管线,将资源和资金集中在最能创造价值的管线上;其次,做好立项,尽早引入临床和注册资源;最后,考虑多种退出路径,如产品对外授权,而不仅仅是M&A或IPO,以提高投入产出比。
林冠宇
股权投资正从以公司为标的转向以资产为核心。这要求团队具备更强的执行力和战略规划能力,资产价值提升速度和Timing成为投资机构关注重点。建议公司关注立项过程,找到产品差异化,这是提升资产价值的关键;同时,通过强执行力避免资产价值在研发过程中受损。此外,创始人和投资人需思考如何在新旧投资逻辑过渡中平衡新老投资人利益,建立公平可实操的分配机制,以支撑行业可持续地发展。
贾浩
当下投资人更关注管线资产,希望所投资标的能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里程碑或价值反映点。建议公司创始人在立项、管线优先级及资源配置上以尽快达到阶段性里程碑为目标;在融资交易方式或架构上可变通,新融资协议中界定新老股东对未来授权交易的利益分配。
包杨欢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前行。新药创始人应该保持乐观心态,把创新药事业当作无限游戏,活下来并持续发展。在资金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有小钱则小步快跑,有大钱则快干大干。
以上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不构成任何用药及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