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药新声

News

今日人物·38期 | 王健:和志投道合的人干快乐的事,并分享成功

今日人物·38期 | 王健:和志投道合的人干快乐的事,并分享成功


王  健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师从现代神经生物学鼻祖、诺贝尔奖得主Eric Kandel

拥有斯坦福大学MBA


生物技术公司Inmagene的执行董事长

曾任全球最大的生物医疗投资公司奥博资本的合伙人,奥博亚洲的创始合伙人,百华协会联合创始人及前任主席


《科普时报》专栏作家

《我·世界》《世界边缘的秘密》作者

曾受邀在造就、一刻等大型新媒体平台演讲 

作品和理论被《文汇报》、澎湃、光明网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如果让您自问自答一题,您最想问自己?



“假如你能时光穿梭回到过去,见到二十岁的你自己,你会说什么?”



我会对年轻的自己说:“人生不是一道多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关于你自己的作文题,而且是会由自己来打分的。别追求正确或最佳的选择,追求你想要的选择。”


我二十岁时以为生活是一道多项选择题——人生之路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选择,而且只有一个最佳或正确答案。所以我竭力“推算”每种选择的成功可能性大小,从中选出“最大值”。而且我会猜测每种答案在别人(即“评分人”)眼里的光鲜程度,只有那种会导致别人认为我成功,因而羡慕我的选择,我才会选。


今天我知道,人生中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的,并没有所谓“最佳”或“唯一”的选择。它们之间盘根错节,互相影响,往往没有对错之分;而且未来会因为我的选择而改变,是无法在走上一条道路之前推算出它的结果的。俞敏洪从北大毕业时想出国却没能力做到,而他同班中稍优秀一点的同学都出国了。从表面看,留在国内远没有出国光鲜,是比较差的选择,是一种失败。但正因为他留在了国内,才得以创办新东方,并取得巨大成功,多位成功出国、表面上比他优秀得多的同学日后成了他的雇员和属下。


我还发现,所谓“评分人”并不存在。有权力给自己的一生评分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人离开这个世界时,绝大多数曾经羡慕或嘲笑过自己的人都消失了(死了或失去了联系),人内心要面对的只有自己。一生过得怎样,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的感受最重要。难怪杨绛在她百岁生日时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今日人物·38期 | 王健:和志投道合的人干快乐的事,并分享成功
王健博士在戈壁徒步108公里后摄(2012)



高人指点


您的书《世界边缘的秘密》给人以思考和启迪,那对您来说是否有一位高人,在您人生中,他的一席话曾经点拨过您?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导师、诺奖得主Eric Kandel也许算得上是这样一个人,但他不是通过一席话点拨我的,而是通过行为告诉我:人生不能局限于前人的老路,不能落入别人预设的“格子”,而要勇于开拓属于自己的道路。


   今日人物·38期 | 王健:和志投道合的人干快乐的事,并分享成功


Eric从小热爱艺术,本科是文科生,在哈佛读欧洲现代史和文学专业。但大学快毕业时,他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要是常人,既然已经读了文科,也许在茶余饭后读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也就罢了,但他没有,而是到纽约大学获得了精神病学医学博士学位。


当时人们对心理的认识停留在浅表,梦见根雪茄就说象征着阴茎,并不知道脑神经细胞间是如何放电才导致了心理。Eric没有就此止步,前人不知道?可以发现么!没有研究方法?可以发明么!他用海兔(一种神经系统简单的动物)为模型,创建了一整套研究方法,并四十年如一日,在神经生物学领域开疆拓土,深耕不止。200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他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呆在科学家的“格子”里。他创建了两家公司,一家卖掉了,一家上了市。他念念不忘对艺术的热爱,近年的著作多专注于视觉艺术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他从枯燥艰深的理科又回到了绚烂多彩的文科。


Eric用生命轨迹教诲了我,人生就是一次不断开疆拓土的经历。我获得博士时,因为Kandel实验室很有名,继续做科学当教授顺理成章,因为这条路既保险又光鲜。但我对如何将科学产业化比研究纯科学更感兴趣,于是到斯坦福读了商学院,其后一直从事生物医疗领域的投资。2007年,我在美国投资和工作已约十年,本可以既保险又光鲜地继续下去,但我被中国崛起的声音所召唤,在金融危机最盛的时候回国创建了奥博亚洲。今年,我本可以既保险又光鲜地继续投资,但我向往再次从0到1,所以创建了新的公司和平台。


我觉得,人生最大的风险恰恰是从不冒险,因为既保险又光鲜地重复前人的老路,是不可能实现独特的人生价值的。



您说过:“一个新思想,若没人嘲笑、质疑或反对,就是没有价值的。”您有过想法被嘲笑,但最后证明自己是对的经历吗?



我这句话是抄袭两个人的,一个是老子,一个是爱因斯坦。老子曾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不被嘲笑,就肯定不是伟大的智慧);而爱因斯坦也曾发出类似的感叹:“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新思想,若没人嘲笑、质疑或反对,说明别人很容易就可以想到,不是没有创造力,就是缺乏深度;不是不痛不痒,就是毫无见地。


我写的书中有许多新思想,就受到了嘲笑。《世界边缘的秘密》刚出版时,一位网友还没来得及看,就迫不及待地在豆瓣上给了我最差的1星点评(最高5星):“从他的那本《我∙世界》看(王健注:《我∙世界》是我的前一本书),这本书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预防性1星。” 另一位网友也给了类似的差评:“说实话没有完整看完本书……但是看了两章之后我实在没有耐心再继续读下去,又忍不住想要打字吐槽的冲动,就拖到最后写下了这些评论文字……对于写出来满篇彩虹屁的推荐序作者,我只想说一个字:呸!”


网上这种动辄骂人的人叫做“喷子”,他们很可怜,对他人的鄙夷和轻视令其故步自封,就像一只上了盖子的瓶子,就算在智慧的海洋中浸泡一辈子也不会长进一分一毫。


有人嘲笑让我感到荣幸,因为应了老子的话,我的思想有了成为“道”的可能性。我对这些思想很自信,因为它们并非胡编滥造。出版《世界边缘的秘密》的中信出版集团很认真,为了核实书中的物理知识,还专门请了专家审核。这本书虽然遭到了一些嘲讽和质疑,生命力还是很旺盛的,豆瓣点评在9.1分左右,才出版几个月,仅在微信读书就有约一万读者。


要发表新的思想,就要经得起嘲笑,全身的皮(包括脸皮)都要厚一些,不能别人喷你几句就缩回去,否则一辈子都只能人云亦云。


今日人物·38期 | 王健:和志投道合的人干快乐的事,并分享成功

摘自王健博士朋友圈分享




为什么您觉得“不懂技术会管人的领导,比不懂管人会技术的领导强一万倍”?


领导者的第一要务,不是懂某种专项技术,而是把具备各种特长和才能的人组织到一起,激励他们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不懂技术会管人的领导,人们耳熟能详的有三位:刘备、乔布斯和马云。刘备没什么武功,却靠征战创建了蜀国;乔布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却创建了苹果;而马云对IT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却创建了网上巨无霸阿里巴巴。这些人因为没有技术知识,“被迫”将注意力倾注在管理和商业上;而且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包容度更大,钻进某种技术牛角尖的可能性比较小。


在21年的投资生涯中,我遇到过不少技术背景的创始人CEO,其中一些对某个分子式怎么写或某类生化反应有多少步烂熟于心,却没有心思管人,他们错误地认为管人是“虚的”,是只会炒作的商人才会做的事,是领导者“额外”的负担。这类人创建的公司往往缺乏完整的团队,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我认识一位创始人CEO,因为笃信自己的一个科学猜想,把公司的全部资源押在一个风险极高但又缺乏差异化的产品上,而且听不进他人的意见,逼得有才能的人纷纷离去,公司如今已穷途末路。他忘记了自己的首要职责并非验证一个科学猜想,而是确保公司在商业上成功。他的科学猜想即使正确,该产品仍然是没有商业前途的,他如果相信团队的力量,早就会意识到这一点而另辟蹊径了。


我建议不懂管人会技术的领导要么学习管人,要么放下身段,把领导者的位置让给会管人的人。




您从事投资行业这些年给您带来了哪些收获?


收获颇丰,捡一个重要的感悟说说吧,我把它总结成五个字:雷同,毋宁死。


在投资领域雷同、随大溜,是注定卓越不了的。即使大家都是对的,买入时的价格会因为大家都看好而过高;卖出时会因为大家都在逃而过低。即使有时侥幸赚钱,多次进出下来还是打不过指数股,是白费力气,浪费资源。而且,大家都是对的时候是比较少的,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随大溜最可能的结果是血本无归,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雷同,毋宁死”这五个字不仅对投资有用,对创业也有。例如,市场上已经有一大堆PD-1/PD-L1产品,再来个雷同的就是找死。即使有一定的差异化,如果差别不够大,还是凶多吉少。


这五个字对整个事业发展都有用。“雷同”感觉保险,其实是最不保险的——雷同之路并不比特立独行更安全或顺利,而是恰恰相反。“雷同”往往意味着更常受糟糕上司的气,有更大失业的风险,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失败。如果你害怕与众不同,不敢发表独到的见解,不愿承担高于常人的风险和责任,就不适合上升到领导的位置。


这五个字对整个人生都是有用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独特的渴望,只有循着这渴望而去,才能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持久,才能逾越人生中肯定会出现的坎坷,才能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您的新书《世界边缘的秘密》使用笔名“光子”,选用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我之所以把自己叫光子,是想做个热烈温暖、直来直往的人。首先,我想用我的笔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帮助他们获得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我要做一个敞亮、率直的人。我痛恨假惺惺的中国传统礼教,反感虚伪、缺乏信任的旧式人际关系,倡导坦诚、直接的交往方式。

我也希望我所创建的公司拥有敞亮、透明的文化,不仅这样的公司更容易具备团队精神,而且在那里工作会更快乐。Facebook的创始人CEO扎克伯格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和普通员工坐在同一个办公空间里,用的是一张普通的办公桌。他以身作则,建立了一种敞亮、透明的文化,难怪Facebook成了一个伟大的公司。和Facebook相反,许多公司的文化扭曲晦暗,部门间勾心斗角,员工怨声载道,但又不敢直抒己见。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中,这样缺乏团队精神的公司是没有竞争力的。

今日人物·38期 | 王健:和志投道合的人干快乐的事,并分享成功


王健博士在造就讲演(2019)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




投资人,创业者,作家,您当下更享受哪件事情给您带来的成就感?


投资、创业、写书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侧重点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出生于一个医药世家,投身医疗健康产业大约三十年了。早年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追求的是金钱、荣誉和地位。现在真正能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做有意义、有创造性的事。我相信,做好了这一点,钱之类的东西自然会来的。


投资和创业是异曲同工的,就像在建房子,投资人搬来砖头,创业者把墙砌起来。我想做一个会投资的创业者,和一个会创业的投资人。目前我正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建设一个专注于免疫领域(尤其是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技术公司,这和我个人的愿景是分不开的。我2016年给自己设了个目标:要在十年内支持十个新药上市。因为以往的投资,我大约达到了70%的目标,希望新公司能达到余下的30%。


但新药只能帮助人的身体,对于心灵却不管用。于是我写了两本书,都是基于科学实证,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探索,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加积极而有目的地生活。有读者反馈说《世界边缘的秘密》改变了他如何看世界,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您朋友圈经常发“微人微言”,这些话已是您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标准吗?

不能只知道砸烂一个旧世界,还得知道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

——王健/微人微言


人生在“碎片化时代”中一晃就没了,欲成大事,须长期关注。

——王健/微人微言


登山从谷底出发,非常吃力,没人注意你,却是最好的,因为你只能往上,而且坡越陡,你上升得越快;等到了山顶,平坦得毫不费力,大家都仰视你,为你喝彩,你却只能往下。

——王健/微人微言

“微人微言”这个说法是我编造的,来自成语“人微言轻”,意思是无足轻重的人所说的无足轻重的话。它们都是我的真情实感——每句都是有感而发;有的是如鲠在喉,不得不发。


我相信只有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其他都是无病呻吟。我到了一个不必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也到达了一个不必为附和别人而说什么的人生境界,特别是“微人微言”这种本来就可有可无的表达。


让我分享一段“微人微言”吧:



“人生的第一境界:和志不投道不合的人干辛苦的事;第二境界:和志不投道不合的人干实惠的事;最高境界:和志投道合的人干快乐的事,并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