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动

activity

从“相爱相杀”到“惺惺相惜”——创始人与投资人的思想碰撞

从“相爱相杀”到“惺惺相惜”——创始人与投资人的思想碰撞


全力进行投后赋能、肯定投资你、非常看好你、尽快打款,半年后完成临床入组、明年启动IPO,来自投资人与新药创始人的这些话是不是真心话?2021年12月15日,新药创始人俱乐部携新药领域创始人及投资机构专业投资人一起相聚广州,就“融资与投资”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分享,并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大家带来思想碰撞及经验交流。



开场发言

宋燕 晟医疗CEO

有这样的机会可以了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做得更好,同时也希望给所有的创始人一个更大的希望,我们一路上总会面对不同的挑战,这条路不见得是一帆风顺,但是我们明天总比今天做的更好,今天总比昨天做的更好,所以这就是我们从企业发展,从自我发展,逐步走向更好的未来的一个前提。


曾宇 相融资本总经理

新药研发是一个长周期、资金密度需求大的行业,新药与资本始终是深度融合的,但是投资和产业之间,确实也有很大的鸿沟。比如,在资本运作中的价值判断、时机选择,包括企业具体战略时间节点的选择,投资人会相对更有经验优势,如果新药创始人能够跟投资人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会有很大的助力。我相信我们共同的初心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新药惠及更多的患者。


1

创始人创业感受

从“相爱相杀”到“惺惺相惜”——创始人与投资人的思想碰撞


主持人:宋燕 领晟医疗CEO

嘉宾:黄敏 创芯国际CEO

闻晓光 越洋医药董事长

谭芬来 麓鹏制药董事长


谭芬来 麓鹏制药董事长

抓住中国生物医药历史机遇,做真正利于人民福祉的事情

我的专业背景是临床医学,从美国回来后,在贝达药业,我主要负责药物研发这部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没有加入到WTO之前,2016年之前没有专利的说法,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这些专利,所以中国没人做创新药。在贝达药物,盐酸埃克替尼第一个做到III期并获批上市,当时有三个品种进入了三期临床实验的阶段。

当年在侨联讲课的时候,我就说中国生物医药遇到了历史机遇期,自12年开始蓬勃发展,那时我认为大概有10-15年的历史机遇,现在看,未来起码还有10年。这也是为什么我自己选择出来创业的原因,我觉得要抓住历史机遇期,于是产生自己试一试的想法。

中国的生物医药改革开放多年,过去生物医药这个行业同欧美的差别还比较大,我们在全球是第二梯队的。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我觉得中国生物医药已经跟欧美距离拉近了,百济神州的药在美国上市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麓鹏制药的总部位于广州,在美国旧金山硅谷设立了研发基地,现在有三个药在美国研发实验,加上欧洲,大概有五六家中心在做,都是自己的团队在做,我们的核心项目也同时在美国和中国开展临床研究。今年7月完成3500万美元Pre-B轮融资。投资方是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领投,清池资本、丰川资本、礼来亚洲基金(LAV)等跟投组成的。我觉得融资的顺利完成应该是源于这些国际医药领域著名投资机构的认可和支持。我们希望能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咱们中国土地上做一些真正能够造福全世界人民福祉的事情。


闻晓光 越洋医药董事长

融资的后续是要拿出产品来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对于创新药来说,美国曾经是领先于全球的,神经领域的新药基本是美国研发的,可谓拥有人类智慧、文明以及知识的结晶,我们这些美国海归也是耳濡目染,吸收了一些精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还是希望我们能利用这些智慧知识结晶能够做出来一些好产品来回馈整个人类。

因为我是做缓控释出身的,在GSK时,在产品专利快到期之前,我们要做product line expansion,即产品延寿,就是做成缓控释剂型,让产品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小,适应性更好。回国后我们就开始做缓控释仿制药,我觉得当时我的预判是对的。众所周知,中国第一个在美国FDA获批的是二类新药,绿叶的长效缓释微球。我们一直在做技术,也希望开发一个平台,反复开发新药。我们做的相对的简单,很多人家已经上市了,我们把这个药做成缓控释新药,因此,前期大家认为我们还是 me-too的药品,融资相当不顺利。所以前面那轮我自己投了一部分,大概30%。后来每年投入一些,给整个队伍信心。

国家15年的政策改变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原CFDA颁布新的药品注册分类政策,我们做的缓控释也被列为2类新药,这对我们这个领域应该算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当时就想用505(b)(2)这个路径在美国获得NDA,当时很多投资机构都是海归博士在做投资,对我们想申请美国NDA都觉得难以相信。十年磨一剑,我们公司名称叫“越洋”,我坚信我们一定要在10年内走向全球。其实不到10年,我们产品真的在美国获批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蛮艰辛,但是真正做到的时候,反而内心回归平静,因为,还要实现下一个目标。

目前除了中国大陆,我们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均获有新药临床试验许可,每次临床试验许可都会开启动会,美国一共是7家医院要去开启动会,天天是半夜开,午夜到凌晨两点,或凌晨两点至四点,每次我一定要在线上,表示很重视。以前越洋医药先在FDA获批了NDA再走到欧盟,再走到日本,再回到中国。但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为支持中国经济内循环,我们也开始在中国申报2类新药。

2021年12月,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越洋医药达成战略合作,签订了1.5亿元人民币的C轮增资协议,共同参与本轮融资的尚有华美集团和乾道集团,募集资金将用于加速推进越洋医药多个重点缓控释新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究和注册申报。我们非常感谢投资人的信任,今后我们也会不负众望,做出更好的产品回馈社会。

黄敏 创芯国际CEO

从零开始,类器官赛道已见曙光

我自己是学医的,从医院出来之后先去了外企,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我主要负责医学和市场两个板块。我认为中国整个医疗和行业的发展,经历了跨国公司对市场的培育、国内企业的纷纷崛起以及众多海归博士的创业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无论是整个中国的医疗市场的变化,还是临床及患者,都是得以受益的。我们正是跟随着中国的医疗企业以及医疗市场进程发展的一批人,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为这个行业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后来我进入国内的民营企业,公司当时也是做缓控释,我们也是把药品进行剂型的变革,然后推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后来,经过对医疗市场的研究及判断 ,我认为做创新赛道应该是未来国家的发展趋势,也是全球的一个发展趋势,所以我就跟我们的科学家邓老师联手进入创新赛道。我从投资变股东,再从股东变成公司的CEO。

我们做类器官的赛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家对其都是挺陌生的,所以我们最先涉足此领域,也走了特别多的弯路。如何把一个模型变成技术、再变成一个产品,如何把产品推入市场,在整个摸索的过程中,所有都是从零开始来做。现在,类器官的赛道有一点点声音了,也有不少的企业开始涉足到这个领域。最近,CDE首次将类器官列入基因治疗及针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的指导原则,再次证实了类器官的价值以及它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投融资方面,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更困难,初期投资人对类器官的商业模式及在个体化医疗中起的作用产生很多质疑,我们不断被挑战,走过了一段特别艰辛的路。现在我们终于看清楚了这条路应该怎么样去走,包括类器官的应用场景,个体化医疗的应用场景,我们今年的营收比去年翻了5倍,针对新药研发,我们也跟很多药企达成了战略合作,慢慢看到了赛道未来的发展曙光。公司从建立到现在,其实融的资金已经是过亿了,公司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产品在今年也开始启动全国的临床多中心研究,明年我们整个商业模式也会涉及保险的赛道,整个路径比较清晰明朗。投资人跟我们就像战友一样,也是我们的引路人,挑战我们、批评我们,也是支持我们,所以在企业发展的路径上面,投资人和企业创始人之间的这种碰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2

投资人投资心路历程


从“相爱相杀”到“惺惺相惜”——创始人与投资人的思想碰撞


曾宇 相融资本总经理


携手医药创始人  保持惠及患者的初心


为什么中国投资机构的水平跟欧美有差异?

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我们的LP结构有差异,我们中国很多LP想短期获利,这不是投资机构能够决定的,我个人也希望整个投资组合重点投新药,但作为投资而言,确实有诸如基金收益策略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


关于对赌和回购

基金始终需要直面基金到期的问题,因此,哪怕双方依依不舍,到了一定的时间节点,都要选择“分手”,但如何好聚好散,大家可以将心比心去做好。另外,对赌是基于投资,其实也是对未来里程碑的一个预估,如果无法达到阶段目标,对赌的后果是双方的“痛”,但如何对赌,设定合理的目标,以及友好地放弃对赌,需要博弈,也关系到具体估值。


生物医药投资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 并不是哪个明星机构领投,我们就一定要去跟投,因为我们对它的价值考虑还有其他方面,包括结合自身基金的投资风格、投资组合等等。我们需要更精准的投一些项目。

  • 投资机构在投项目的时候,会看机会成本。因为同样的这笔投资他投向其他的企业,或者把这笔投资金额拆分为几部分,可能他的投资成本就在一个可承受范围之内。另外投资总监、投资机构的创始人,甚至不同的投决委之间对机会成本的考量也不同,是投一个明星项目推高机构声浪?还是投一个早期项目博取未来百倍收益?机会成本影响了投资机构的很多决策。

  • 对未来赛道的关注。我们其实也一直在迭代更新我们的一些认知,大家都知道现在单抗已经是一片红海了,但是大家是不是就都往双抗走,这个也不一定,我们也要看一些其他领域,不要单纯局限于原始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有很多细分领域,会产生更多伟大的企业,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投资机构要去探索的。


郑妍珺 KIP资本合伙人


中国技术崛起 转向精准投资


机构基本情况介绍

  • KIP资本的投资是在一个细分领域精准地选择一家性价比最高的企业。例如,大分子药投了复宏汉霖,小分子药我们只投了亚盛医药。

  • 广州有医疗健康基金,一半是来自韩国的资本,另外一半的资本是跟广州的LP一起成立的中外合资的人民币基金,外资和中资混合的一种方式。


对当下投资环境及估值的思考

在外资方向,滴滴事件引起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影响到金融界,并波及到了我们的生物制药行业,所以前面几位医药企业的创始人也都说我们的估值为什么这么低,或者是可能只是心里预期的1/3。投资机构其实多数也是看二级市场的环境,然后再给一级市场一个定价。所以我觉得目前大家回归理性,能够给出比较合理的一种估值是正确的,投资机构比较喜欢这一类企业。


从投资技术方面来看,我们从2016年开始投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采取fast follow的方式,跟着美国的技术走,现在慢慢地我们觉得这个方式行不通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创新技术出现,不但美国,哪怕是全球都没有的这些新技术都开始涌出,让投资机构很震惊,我们也很恐慌,不知道如何去评定企业的估值,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对标的估值。所以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反省和学习的过程中。


现在的资本市场,包括技术的更新迭代,中国的技术转型,我觉得这都是一个阵痛过程。但是作为外资来说,对中国也是充满信心的,如果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我们也是愿意冒险的,也愿意投一些很新的技术,哪怕全球都没有的技术。


邱俊 吉富创投股权投资部总经理


 合理布局相应管线


机构基本情况介绍

吉富创投主要是自有资金做投资。自有资金是什么概念呢?即资金是自己的,就是说我可以投3-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没有特殊的压力,就是说我们可以跟企业延伸,可以并行走的更长更远。但从另一方看,也正是因为是自有资金,所以我们的投资还是相对比较谨慎,因为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钱负责,所以我们整体投的项目数量不多,但是整体来讲可能一定程度也是运气比较好,目前投的一些项目表现还可以。


对于创新药投资的看法

新药研发是个非常专业的领域,难点也在于整个过程涉及到很多环节,从最开始的发现到最后上市需要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机构来去参与完成,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到一个所谓成功率的问题。投资本身是追求成功率的,也就是说如果评估成功率低于50%,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是不会去干的。


但是以我自己的视角看待早期阶段的临床项目,我认为管线应该是放在首位的。管线布局数量多,就会增加成功率,合理的管线布局是投资人比较看重的一个方向。


对估值的看法

投资的估值直接决定回报率。估值对投资者来讲肯定越低越好,对企业来讲肯定越高越好,但中间可以有一个平衡。估值要动态的去看,我已经建立了一套我认为比较完善的估值体系,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评估体系。企业要按不同阶段去估值,合理的提升估值。


王海宁 隆门资本合伙人


投资人也是创业者


我也是一个创业者,我在医药企业里面17年做的基金;但我也一直在融资,投资机构要募资。所以对投资机构来讲,做基金其实跟做企业也是一样的,我们也需要找到认同的出资人。


机构投资风格介绍

我们关注早期投资,现在差不多投了30多个企业,我觉得每一个企业都是不同的技术方向,举例来说,基因核酸我们投了七八个项目,但是都对应不同的底层技术。此外,我看到有独特载体的,基本上也都投了,而且我也基本上都是相关公司A轮的投资人。


因为我的基金比较简单,我基本上是个人在做决策,所以我就要不断地让自己去了解这些新知识,我要看明白了,理解了才能去投。我们真正出手的项目总是让我眼前一亮的项目,70-80%的企业是我在第一次聊的时候,就定下来要投。我个人觉得首印很重要,很多项目的第一次介绍,看创业者能否讲清楚,能不能让投资人了解到项目的差异化,当然我们肯定也做了很多的研究。


此外,我们比较喜欢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我们投的比较早,在企业处于困难的时候投进去。虽然我们是中小规模的基金,但我们有自己的逻辑,我们很少跟投,我喜欢自己做一些独立的判断。


徐晋 越秀产业基金高级经理


陪伴创始人一起成长


机构投资风格介绍

越秀是国资属性,医药投资现在有两种战略,一种往早期投,因为现在二级市场溢价太大;另外一种是一二级联动。投资生物医药,我们看的面比较广,要了解药物的机制、临床需求。很多时候投资人跟创始人是一起成长的,如果创始人有好的想法,我们非常欢迎一起交流另外我们也看创始人,看他的团队。创始人要懂得放权,因为很多时候,好的创始人可能只会拥有其中的一块特质,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这种完人很少。


邱秉强 广州金控基金 政府基金部副总经理


携手VC  同所有的创业者一起去做服务


机构投资风格介绍

我们采取的是跟投策略,做母基金加直投。我们的基金是政府引导基金,由于国资的一些局限性,再加上起步较晚,我们先做了直投,然后从18年开始做母基金。生物医药这个领域足够深广,所以我们在做这个领域的时候,我们要确认公司是否有领投,创新药研发方面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我们才会去投。


如何看待国内生物医药投资环境

国内和欧美的一些VC看生物医药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由于生物医药的周期太长,也导致了VC在看赛道的时候,明明知道是一个很好且具有成长价值的赛道,容量很大,但缺少完整的安排而导致整个周期会很长的时候,VC还是会谨慎选择的。


由于LP的一些缺陷,导致了人民币基金的选择范围要在自己的期限内去匹配一些项目,这也是跟国内的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有关系,货币政策市场都和估值息息相关。此外,公司团队及产品的方向是否正确也很重要,我们现在看整个VC的时候,都很强调这个团队里面有没有从产业出来的,然后看过往的案例,看他们到底能不能读懂现在医药行业的创业者。


现在的LP的种类很多,在后续的企业发展中可以帮助到创业者,政府的引导基金也正在发挥着作用,可以弥补很多VC做不到的事情,享有一些政策。政府引导基金是要给一些人去做赋能,在策略上体现就是VC要选好,GP要选好,选好了以后我们携手所有的VC们去同所有的创业者一起做好服务,为创业者们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郑茵 国聚投资


从不同角度看投资


机构基本情况及投资风格介绍

国聚投资是高新区投资集团下的股权投资板块,高新区投资在开发区负责整个生物医药园区的运作,做股权投资,甚至整个产业链都会涉及。我们优先投资区内或者广州的企业,因为我们可以对接一些政策,包括土地的一些自有的优势。


对于中早期的项目能做到下一个milestone,有人接盘。中长期项目如果有一些数据的支持,我们觉得这个钱能帮助到企业,或者说和我们一起进入的投资伙伴能给你提供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就有信心进。我们跟投比较多,因为红杉资本或其他大的资本进入了,大家闻名而来进入的资本也会多,相当于这个企业也能得到更大的力量去推动供他成长,对我们来说投资风险也更小。


易绚雯 相融资本副总经理


好的投资人一定要有一颗创业的心


从产业视角来看最赚钱的项目只是来自于10%-20%的项目。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投资人的身份,更多的还是兼职合伙人的身份。企业的老板在创业的过程中,实际上像打怪兽一样,要历经很多磨难,我们在中间一定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去帮他接洽各种商务资源。所以说,好的投资人一定是要有一颗创业的心,我觉得这样才会做的更好。


梁嘉俊 广州新兴基金投资经理


深入行业研究


我们也是一家百分之百的国企,做引导基金做的比较早,从16-17年就开始了,然后再做市场化的直投。我们的投资风格偏研究为主,如果我们去投资一家企业,我们会做深入的行业研究。

刘斌 兴业银行广州分行资产托管部


股权基金托管


债权是我们的主战场,但是近几年兴业银行也有几个直投的平台,一个是我们总行投行部在北京设立了兴业北京的平台,另外一个,我们银行下面有一家信托公司,兴业信托下面有兴业国信也可以做股权直投。我们投的项目基本上都属于比较靠后期、比较成熟的项目。

我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股权基金托管,现在我们托管的规模差不多有600个亿左右,我们从18年开始做这块业务,每年都是以100亿的规模增长,广州这边有600个亿左右的私募股权基金的托管。



期待再次相聚

历经三个多小时,当时钟指针到了结束的时刻,两队人员意犹未尽,经过倾听对方的心路历程,激烈地讨论个中细节,创始人与投资人都感受到对方的不容易,从“相爱相杀”到“惺惺相惜”,期待创新药的路上,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