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用药时的FN风险与培非格司亭单药相比降低了41%,这具有临床意义,也是近30年来CIN预防领域的一项突破性进展。普那布林与培非格司亭联用时可增强CIN保护作用,特别是在化疗第1周,此时培非格司亭尚未产生保护作用,而75%的CIN相关并发症出现在这一时间, 培非格司亭在第2周才开始起效。这填补了当前标准治疗的空白地带。”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普那布林CIN研究的全球主要研究者Douglas W. Blayney博士表示,“在癌症患者的护理方面,普那布林与培非格司亭联合治疗是CIN预防领域的一项重大进步,其有望降低FN风险。”
在2020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上,通过以下壁报展示了相关数据:“在接受TAC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普那布林/培非格司亭联合治疗对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作用优于培非格司亭且具有临床意义。”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PN属于探索性终点,代表CIN的最严重形式,对患者构成了重大风险,可能需要使用抗细菌或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Flowers JCO 2013]。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PN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8%)和感染(50%)的诱因 [Bodey Cancer 1978]。在万春医药开展的PROTECTIVE-2研究中,与不存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PN的患者相比,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FN风险接近于前者的9倍。SABCS上公布的最新数据还包括:
这是一项在接受TAC(多西他赛75mg/m2、多柔比星50mg/m2和环磷酰胺500 mg/m2)骨髓抑制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开展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在接受普那布林(40mg)与培非格司亭(6mg)联合治疗的111例患者与接受培非格司亭单药治疗(6mg)的110例患者中评价并比较了CIN预防作用。患者在第1天接受TAC和普那布林或安慰剂,第2天接受培非格司亭。2020年11月16日报道了III期试验PROTECTIVE-2的重磅数据,强调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
“众所周知,CIN与化疗药物对快速分裂细胞的杀伤能力直接相关。不幸的是,所有类型的化疗药物都会对骨髓中快速分裂的中性粒细胞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上述结果普遍适用于各类化疗,且不受癌症类型的影响。”万春医药的全球首席注册官Gordon Schooley博士补充道,“美国FDA和中国NMPA近期基于III期试验PROTECTIVE-2的中期数据授予万春医药的普那布林CIN项目‘突破性治疗品种’双认证,公司现已完成PROTECTIVE-2试验且获得了与中期数据一致的积极结果,因此我们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按计划提交普那布林预防CIN的NDA。普那布林与G-CSF联合治疗提高了CIN预防获益,从而有望在成千上万的各类肿瘤患者中预防不同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引起的CIN。”
“普那布林代表了CIN预防领域的一种全新治疗模式,G-CSF在这一领域具有明确疗效,但由于其起效时间延迟、需在化疗次日给药且可诱发骨痛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因此存在缺陷。普那布林具有快速起效的作用机制,不会引起相关的骨痛或血小板减少症,且可在化疗当天给药。在G-CSF的基础上加用普那布林可增强CIN预防作用,且有可能避免危及生命的感染并提高短期和长期生存率。普那布林还可通过增强免疫的作用机制产生抗癌活性,同时兼具CIN预防作用,因此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骨架药物。”万春医药首席医学官兼研发执行副总裁Ramon Mohanlal博士总结道。
关于普那布林
普那布林(Plinabulin)的活性来自于天然海藻,后经优化的全新小分子,是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H1)激活剂,在DC成熟、抗原递呈与T细胞活化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普那布林是一种非G-CSF类药物,通过逆转由化疗药物诱导的骨髓中嗜中性粒细胞的阻断形成,维持中性粒细胞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达到早期保护骨髓中白细胞的作用,以一个不同于G-CSF的作用机制来减少早期CIN的发生。多项研究表明,普那布林可防止多个由不同抗肿瘤机制的化疗药物引起的重度CIN。
关于万春医药
万春医药CEO兼首席科学家黄岚博士,凝聚国内外医药界优秀人才,自2012年起陆续在中国和美国成立研发中心,致力创建开发国际最前沿创新药的全球性制药公司。2017年3月,公司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BYSI。万春医药的首要化合物普那布林,是最新一代免疫抗肿瘤新药,其全球专利保护期至2036年。2020年8月,普那布林在抗肿瘤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领域的3项国际多中心II、III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入组。同年9月,普那布林获得中国NMPA和美国FDA在CIN治疗领域“突破性治疗品种”双认定,这是该领域30多年以来在治疗标准和临床获益上的首次重大突破。另外,普那布林在DC成熟、抗原递呈与T细胞活化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与经典的放(化)疗和近年兴起的PD-1/PD-L1/CTLA-4等联用,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骨架药物,共同构成全面调控肿瘤免疫的“超级鸡尾酒疗法”,极具临床开发前景,相关临床研究正在中、美积极进行中。
黄岚博士在世界上解出第一个蛋白降解系统的E3结合酶结构,她与泛素化靶向蛋白质降解系统的发现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一起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持续开发积累,通过对“分子胶”类药物结构的利用和改造构建出独特的化合物,创造性的将蛋白降解技术应用到了此前被视为不可成药的靶点中,开发出了靶向蛋白降解(TPD)类产品管线,用于治疗临床上常规方法难以奏效的疾病,为改善人类健康卫生水平的智慧型药物开发做出卓越贡献。